五一健康提示③|出游要小心草丛“杀手”_今日热议

2023-05-01 11:23:35 来源:百度新闻

五一假期春暖花开,踏青、野餐正当时。但随着气温升高,蜱虫也进入繁殖活跃期。江苏省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所专家提示,在享受美好春天的同时,大家要小心草丛里潜伏的“杀手”——蜱。

警惕!草丛里的“吸血鬼”

蜱虫又名壁虱、扁虱、草爬子,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,不是昆虫。世界已知约1000多种,我国有100多种。它们主要栖息在草地、树林等环境,夏季是蜱虫繁殖活跃的季节。蜱携带和传播细菌、病毒、立克次体、螺旋体和寄生虫等上百种病原体,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,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、森林脑炎、莱姆病等,也是继蚊虫之后能引起人类疾病数量排位第二的媒介生物。


【资料图】

被蜱虫叮咬后主要症状为发热、伴全身不适、头痛、乏力、肌肉酸痛,以及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厌食、精神萎靡等。

根据2022年江苏省病原监测反馈的结果来看,人体如果被蜱虫叮咬后,可能会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,轻者全身不适、头痛、乏力、肌肉酸痛,以及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厌食、精神萎靡等。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,甚至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。每年,我国居民因被蜱虫叮咬而身患疾病甚至死亡的病例时有发生,是名符其实的“杀手”。

吸血不含糊,“蜱”起来要人命!

4月以来,我省多地疾控中心启动蜱监测工作。疾控人员穿着防护服,手拿特制的白色布旗在草地、灌木丛上拖拉前行。

南京市疾控中心消媒科主任医师张守刚介绍,丘陵、草丛、灌木丛或树木繁茂的地区,动物(如羊、狗、牛)体表都是蜱虫爱待的地方。这其中,寄生在宿主身上的叫作寄生蜱,主要寄生在农村居民区的动物和野外的动物身上;不寄生在宿主身上的叫作游离蜱,主要分布在农村外环境和周边风景区各种低矮植物中 。

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河南等地的蜱主要是长角血蜱,它们主要生活在丘陵、树林等环境的草地里,在部分城区公园甚至小区有时也会发现。

蜱在寻找猎物时会爬上草尖,挥舞着第一对足,上面有感受器,在有人或动物等宿主经过时它们能感知到,钩住宿主的衣服或皮肤迅速爬到身体上,然后寻找大腿根部、耳朵后面、头皮等皮肤薄嫩的部位叮咬吸血。

吸血时宿主没有疼痛感,经常难以感知,蜱吸血时间较长,可以达到数天甚至一周。蜱未吸血时如绿豆或芝麻大小,饱血后身体可涨大数十倍,甚至可达到花生米大小。

蜱的口器生有倒刺,被叮咬吸血时不能随意用手拔除,更不能捏碎蜱的身体或用酒精、烟头等去刺激,这样会导致被病原体感染的概率加大。

正确的拔除方式是用镊子贴紧皮肤,夹住蜱的口器迅速拔出。

旅行防蜱小贴士

1.到丘陵、树林等可能有蜱分布的地方游玩时尽量不要去草地行走、躺卧。离开时要及时检查鞋子、袜子、裤子、脚踝、小腿等与草可能接触的部位,回到家里及时检查全身特别是皮肤薄嫩的部位是否有蜱附着。

2.到可能有蜱分布的区域游玩时可涂抹驱蚊花露水等,对蜱有一定的驱避作用。

3.携带宠物游玩时,要避免宠物进入可能有蜱分布的草地玩耍,离开或回到家里及时检查宠物的腹部、耳朵、颈部等皮肤薄嫩的部位是否有蜱附着。

4.到有蜱分布的区域游玩后如果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可能被蜱叮咬的情况。

专家再次提示:一旦被蜱虫叮咬皮肤,一定不要用手生拉硬扯,这样会刺激蜱虫释放更多毒素。一旦蜱虫头部和口器断裂在体内,处理起来更麻烦。

新华日报·交汇点记者 王甜 图源 江苏疾控

上观号作者:交汇点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欧洲社团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